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

多天沒動網誌了... 兼談思想史上的心性論(前)

好幾天沒上來寫網誌,一方面是最近工作比較多,一方面也因為心裡有些念頭盤旋不去,所以沒辦法好好的寫;就像朋友的回應所說,整天漂浮著的思緒,有時連自己都很難掌握。

另外,學妹問到的心性論問題,針對這個大問題已經看了一些書,還沒辦法找到一個自己覺得夠簡單也夠完整的答案,遲遲無法給個答案,先說聲抱歉。如果用最淺白的說法來談,這是思想史上近千年來最重要的,從宋代以降的新儒學都是在討論這個問題。心性論的地位,就好像西方的心物二元論一樣:承接了唐中葉以來衰微的經學,宋儒有如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一般的提出各種不同通經致用的新詮釋,例如北宋的濂溪著易通書、橫渠著正蒙,明道、伊川兄弟的文集語錄,對於經典多有大的創格認識;政事治道、經史博古、文章子集三種學術,諸途並進,殊異而歸同,皆開啟談經論道乃至修齊治平的學風。

黃山谷謂濂溪:「人品甚高,胸懷灑落,如光風霽月。好讀書,雅意林壑,初不為人窘束。廉於取名,而銳於求志。陋於希世,而尚友千古。」(吾人雖不能為,心嚮往之...)

此即理學(又稱道學、性道之學、性理之學,又可稱為心性義理之學)開端。下傳之即為元明心性之學,所以談論儒學常以宋明並稱,實因其為同一淵流系統而下(心即理、性即理、格致、明心見性等皆是)。然而,理學家所求之理,務於向內求,不假於外事;故闢禪佛,乃止及老莊,皆求發揚儒學之正統與孔子之道。

以上,可以說是心性論的來由。個人在看待一種思想時,會習慣性的從起源來論述,希望這樣對理解上能有一些幫助,對於心性論,就暫時先談到這邊。

------------------

講到這邊,就讓我想起自己學習的歷程:吾少也賤,故多"行"鄙事,打小就不愛孔子的滿口仁義道德,什麼孝經,什麼論語,在年紀尚小的我眼中都是..狗放那個氣;年紀漸長,開始喜歡談老論道,學了一堆絕聖棄智、絕禮棄義、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出世思想,但是慢慢的也開始體會到道家與人間世那種疏離的感受,轉而對儒者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,居陋室不改其志的風節感到欽佩;出社會後,在參照東西哲學的學習中,更被儒家那種兼容的能力折服,轉而服膺於孔老夫子。其中,大學那一段話更被我拿來當作修持涵養自己的標準: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

學而後知不足,或許也就是這樣吧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
2 則留言:

  1. Thank you^_^最後那一段..."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"正是我目前最想最渴望自己可以做到的!>"<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不用客氣.另外,心性論如果想要自己找書來看,務必參考朱子的著述.這位大儒決定性的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發展.

    回覆刪除

苗栗縣研習直播-youtube直播補充使用說明-取得直播連結

Step1 建立直播影片 Step2 設定直播時間排程,設定後點選"建立直播" Step3 於直播設定畫面,點選畫面右上角"分享"圖示,如下圖,將取得之網址連結隨研習公文或研習公告附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