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愛.很標準的答案. 重新為那種旋律著迷,每當音符再現,不斷透過指尖流瀉,就會一直狂熱的練下去.也許彈得不算好,但是知道那是自己的一種情感,就像是用樂聲來吶喊靈思,勝過自身的嘶吼狂野.
最愛的作品,其實是貝多芬的月光和巴哈的十二平均律
有人說,用聖經來比喻,巴哈是舊約.貝多芬代表新約.
同樣的讓我著迷;對音樂的信仰其實不能算深,可是總被那簡單的觸弦挑動浪漫.濫情而奔放.
第一次聽現場演奏時,那連輟不絕的琴聲如琉璃碎地,什麼叫做大珠小珠落玉盤,算有個初步的見識,音樂靠得這麼近.原來音樂是有個性的.
聽著布蘭詩歌的兩種版本,瞭解到指揮者對於古典的詮釋能力高下.音樂的文化性,就這樣被"再創造".
對於樂句間隔的改動不相同,那種延宕的生命感就會不同.
用常見的慢歌抒情,快歌熱情的區分就可以稍微瞭解.
這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
純音樂,最重要的一句行話,叫做"音樂性"
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