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,那天跟學校的老師主任一起聚餐,吃的是熱騰騰的羊肉爐.
老師喃喃自語的說著:一千字的散文寫作,該怎麼辦呀?看著眼前沸騰的藥膳鍋,我不小心冒出了一句話:真要寫散文,羊肉爐也是可以變成一篇散文的!
那麼 散文究竟是?這個問題,之前從未深思,我想,要怎麼把羊肉爐經過認真的處理成為一篇文章呢?這是個很值得挑戰的問題,那麼,今天我就來面對這個題目吧:吃羊肉爐有感.
相傳羊肉爐的起源,目前公認的說法,認定是可以追溯到元朝;話說有次蒙古大汗(成吉思汗或是忽必烈暫且不論)開戰在即,手下的廚師沒有充足的時間把肉燉熟,因此就快快的把一鍋水燒開,加點藥材去腥,再加點食鹽,然後羊肉切一切就丟下去,滾水快煮之後肉熟即食,大汗吃了以後讚賞有加直呼過癮,就這樣,羊肉爐的做法就流傳至今.不過,後來又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分支,各家各派做法不一,除藥材有異之外,肉的厚薄、帶皮與否亦有分別,就在這樣多元的樣貌下,就形成了今天我們冬令進補極受歡迎的一道美味佳餚了.
羊肉爐要好吃,首先得湯好.湯好則藥材配製不可少工,多一分藥氣逼人,少一分腥臊難止,故得調的恰到好處,各家招牌,各私其秘.再來,湯好,肉一定要沒有臊味,羊肉能好,需得新鮮且天然,天然的食材,在任何美味料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,唯,現今的時空環境下或有難處,因此,如果所用藥材足夠壓過羊特有之臊氣,則此項僅需求肉質肥而不膩,韌而不老即可.再來,主角既已合格過關,則諸如豆皮、凍豆腐、青菜等配料,以新鮮為基準,簡單備齊,則香噴噴引人食慾的一品及弟羊肉鍋就可上桌以饗眾人了.
上桌後,羊肉爐的準備工作尚未完全;也不知道從何時起,羊肉爐必配上濃郁的腐乳醬方才算得夠味.道地的醬料,水份需得稍減,太多會有和稀泥之感,不夠引人,選醬應該色鮮味濃,方為上品佐料.稍有嚼勁的羊肉,沾上些許香醇的中國起司,那種咬感,那種停留在舌尖的感動,毋需多言,吃過便解箇中妙趣.
最後,酒酣意濃,呼朋引伴,這才是讓羊肉爐升華至美味頂點的必須品;酒無宴不飲,人豈獨飲乎?羊肉爐,能拉近彼此的距離,漫漫冬夜,在暖呼呼的熱氣蒸騰下,興致高昂的人群,才是吸引我吃羊肉爐、一同圍爐的原因!
看過以上文章,朋友笑說匠氣太重,不如走俗人路線一些,我心想,本人已是俗人一枚,要做俗氣文章,那正中下懷,何須多想...
其實,還蠻難想的...= =..改日再戰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